在北邮人论坛上看到了这篇帖子,深有感触,一同嵌入自己的感悟经历,算是一个总结吧。
父亲骂我忘祖、不孝、白养,在他的价值观里,肯定是君臣父子那一套封建帝制用来统治百姓的孝道吧。面对此评价我已然麻木了,但无论我多忘祖、多不孝、多白养,我对父亲的回报,不但远超父亲对我的付出(当然这里指财力物力,因为父亲说精力无价,可是我印象中他只负责打我,我妈才负责陪伴我,若不是因为有孩子,我想他现在连老婆也没了),也一定是远超父亲对爷爷的回报,但在父亲的心里,自己肯定是更孝顺的那个。在我还没有工作的年纪中,也是常常给家买物件寄钱财,等我工作以后再给父母买房买车,岂不是要到大逆不道的程度了。话虽如此,可在陪伴这方面,我确实做的不好。天性中我是嫌麻烦的,没什么共同语言我也不想与父母有太多的交流,毕竟他们有自己生活的手段,我也有自己度日的技能,也无所谓论出个谁对谁错。总在一起肯定是会吵架的,有人说每天在一起吵架也是一种幸福,受限于阅历不足,目前我还享受不来这种幸福。若是从陪伴太少这方面说我不孝,那确实是的,我也认了。只有待在思想先进的地方,我才有摆脱穷苦阶层的可能。父亲口中的不孝更多指的是,我本能给他更多而没有这么做。这也是我不愿生育的原因,相比于抚养后代,探索自然科学和人文关系对我来说更有意思,等我萌生了想要一个人将我此生所悟传承下去的想法时,我会有自己的孩子的,想想可能会伴随的父子矛盾,还是有些头大。这种遥远的事情等我事业有成以后再谈吧。
仔细回想我自己的家庭,从小和爷爷奶奶留守,加上接受义务教育,算是养成了较为健全的人格。思来想去,和爷爷奶奶最大的矛盾在于代沟和认知,他们的世界局限于自己年轻时代的辉煌和一亩三分地的琐碎,有时确实又爱又恨,恨他们骨子里的卑劣,也爱他们为了后代的含辛茹苦。如若比上,那自然远远不足;可若比下,爷奶这个家庭相较于大部分农村家庭,更加重视教育,加上时代的运势,也算是满门大学生,也算是比下有余吧。
实际上最创伤我的是父母。父亲的讽刺冷漠、母亲的拎不清,让我在青春期受到无数创伤。更加令人悲凉的是,我慢慢发现,自己似乎也有两者的倾向,尽管在努力认清改变,可是当意志薄弱的时刻,往往会干出许多傻事。事后回想,似乎是父母的行事风格,常常令我感到命运的嘲弄。如若开始挑优点,也会发现父亲的体面、母亲的聪慧,给予的家庭虽然在精神上十分畸形,但是在物质上起码无忧。常常想他们在20几岁就出门闯荡、早早为人父母、站在自家新盖的楼房,这些苦喜他们在我这个年纪早已尝过,给予给我的已经是他们认为的好生活了。
我真的很喜欢读书学习,按理说我才是真正适合做科研的人。但这几年的研究生读过来,消磨尽了对学术圈的向往,这也不过是门生意罢了。放在以前我定会在这里另起一段,模仿纪晓岚的风格批判一下我所见之不满,以类似当朝者不仁的句子作为收尾来表露一下自己要披荆斩棘整顿学术圈的雄心壮志。但现在我只想做和珅,对他人笑脸相迎,拿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任何事物背后都有它必然如此的客观规律存在,只是我摸不透罢了。反而是那些为正义发声的振振之辞才荒谬可笑。像我这种有着问不完的问题,骨子里喜欢钻研的人,需要君子养着。就如同在乡绅庭院中吟诗作赋的浪人才子一般,可浪人才子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科研,科研个屁,在现有的规则内做点不被诟病的成果,靠它们毕业、工作、赚钱,用赚来的钱养活自己去做自己喜欢钻研的事,这才是条正路!!我这里用了两个感叹号来表达情绪,虽然不合文法,但我想着么用。我喜欢数学,高等代数、泛函分析、小波分析的书捧在我手里如同至宝一般华丽。我喜欢物理,用自己的双手将文字摆弄出实体,让我兴奋的长舒一口气。可生活在人与人所构成的世界里,只有创造收益的事才有意义。只有先做出些所谓的科研成果,我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喜欢的学问,而这又能反过来帮助我在科研中做出些成绩。事情的顺序不能错,一定必须要是这样。而我一直的固执、不满、愤愤不平,其实都是自己的问题,我没能在自己以往的成长过程中学会这些,手握着一大堆要努力、要公平、要为人正直的穷人思维刚愎自用。总想着一劳永逸的美梦,而现实是适应变化才是最重要的一课。
行文至学校,反而变得乏陈可善,除了小时候由于低竞争我得以名列前茅之外,我一直都是中等偏下的学生。小升初之后晃晃荡荡到初三,遇见一个算赏识自己的班主任、加上新加一门有趣的物理,我得以进入状态认真学习,擦线进入重点中学宁中。高中更是乏陈可善,模仿衡水的学校、来自乡下的自己、并不冲突的成绩、毫无亮点的外貌和才艺,让我像是一个透明人一般混到了高三。高三觉得自己命运不该如此,遂发奋学习,加上也有一位同学耐心解答我的疑惑,我得以在成绩上前进一截,可惜高考仍然不够理想。考完之后学生的线性思维促使我二战,在高四遇见了几位现在仍频频联系的朋友,也潜心学习小半年,最终也被梦想院校录取,也算求仁得仁。
我所想要的生活是拥有稍许权利和财富,摆弄自己的兴趣爱好,实现读书自由。我想我应该是已经掌握了一些实现阶层跨越的思想和能力。但是还没有摆脱身上已有的一些穷人习惯,比如同情心、嫉妒心、脸皮薄、要面子等等。这里不必过度解读,我指的是自己身上泛滥的同情心。这需要我在与人的交际中不断碰壁反思、需要我花时间读社会科学。社科院对中国社会按照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技术资源,所划分的中国十大阶层中,我的父辈在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城乡无业、事业、半失业者,这倒数5个阶层反复徘徊。我有幸成为了排名第4的专业技术人员。从这个角度讲,我对自己提出的希望是能够坐实这个阶层,并在自己有了一定经济资源和组织资源后尝试一下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这前三的阶层。但是由于从小所接受的教育和家庭带来的习性,导致我不想操这么多的心,只想自己活的自在,所以这种尝试大概率会失败。这就是走一步看一步的事了。讲句题外话,这个阶层划分还挺有意思,确实反映了读书人的地位不如企业人的现实。
这一年多,我失去了学习工作的动力,丢失了精神支柱。曾经努力的动力来源是些光宗耀祖报答父母之类的出发点。正如开篇所提,我对家庭的失望导致了这支柱的逐步坍塌。经过这一年的求索与颓废,终于重新树立起了这以追求财富进而实现兴趣自由为目的的新支柱。我希望它能支撑我走过至少十年的时光,这期间我会一直全心铺在工作上,这里强调是工作,而不是感兴趣的学习。工作需要什么,我就学什么,手里有了财富,我再去玩数学也好,弄物理也罢,搞点自娱自乐的事情。当然也要不断调整,适应变化是我脱贫攻坚道路上时刻不能忘记的准则,只有穷人才想稳定,稳定只会稳定的穷,绝不可能稳定的富。
回想起来,我还是怀念在本科的时光。那时候思维单纯,不会考虑事情背后的利益关系。闷头读书、写代码、做实验、打比赛、混证书,几个穷兮兮的朋友每天吃着食堂7块钱的套餐,扯着没营养的闲话,做着没边际的美梦。也正是因为单纯,我才能不断的取得各种成绩。而读研把我读复杂了,从一开始对学问的向往,变成困惑,进而厌恶。我反复的发问,为什么环境这么大的戾气?为什么时刻都在计算付出与回报?为什么没有集体荣誉?为什么交不到朋友?说到底是我自己迷失在了复杂的环境中,没能理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线,没能读懂大家默认的游戏规则。感觉环境戾气重,其实是我自己见不得别人过得舒适但又比我强;计算付出与回报是本不应该被诟病,不然也没人赞扬雷锋精神了;集体荣誉感这种东西与君臣父子的那一套没有区别,都是些冠冕堂皇的话,可观存在的本质事物只有利益共同体;至于交不到朋友,多少有些夸张了,还是有很多关系不错的人的,还有两三个能讲讲知心话,在这种都市里,大家都是为了做事才凑到一起的,而不是交朋友。
大学反而是我最惭愧的时间。大一的时候妄想成为六边形战士,精力极度涣散,书也没读几本,反而养成了许多坏习惯。大一下转了CS专业,现在回想,好坏参半,现在还不好评价。于未来,误入卷坑,也许会失去很多机会;于现在应该是算好处居多,让我吸收信息、利用现代化工具的能力大幅提升。大二非常茫然地卷,卷绩点、卷竞赛、卷课外项目、卷CS路线,实际上仍然没有认清自己的能力,反而各方面都做得不好。如今也大三了,形势逼迫我只能集中大部分精力准备考研。至今非常遗憾本科从来没有进入过沉浸的学习状态,每次学期初忙于琐事,学期中开始放松,到学期末又不得不开始准备各种期末和作业。
流水账先不写。
失败者思维
我认为应该首先改变自己的失败者思维,历数自己前面人生中所取得的微小成功,会发现一个问题,我只要拼命了努力,以我的资质,只要命运不是太过为难我,我是可以达到一个当前环境的较低上限的。例如初升高进入宁中、高考进入北林,而考研更是一场取决于自身的豪赌,所以自己没理由不自信,也不要再因此而精神内耗。
关于情感更是如此,改掉自己的讨好者姿态,认识到需要自己变得卑微的情感一定不是正常的情感,并且要时刻铭记“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铭记苦难
另一个坏习惯就是自己常常铭记过去的苦难,导致自己性格过于阴沉,许多事藏在心中,后续应该尽量改。事情应该变得平和,无喜无悲,铭记快乐,收藏苦难。
读书
还是应该多读书,使用微信读书和neatreader,多读工具说,虽然考研会限制你,但是读一点工具书、读一点科普书,还是身心有益的。